齒輪泵在齒輪方面采用雙圓弧正弦曲線齒形制造。它與漸開線齒輪相比突出的優點是齒輪嚙合過程中齒廓面沒有相對滑動,所以齒面無磨損,運轉平穩,無因液現象,噪音低、壽命不錯、速率不錯。該泵擺脫了守舊設計的束縛,使得齒輪泵在設計、生產和使用上進入了一個新的區域。
齒輪泵的高壓控制閥往往是高溫高壓的,常溫校驗時與工作情況存在誤差(彈簧在高溫時較軟)造成齒輪泵發熱的主要原因,泵在工作中不要超出相應的溫度,要不然會出現下面這種狀況原因如下:
一、油液黏度過高或過低。重新選油。
二、側板、軸套與齒輪端面嚴重摩擦。修理或愈換。排除方法亦可參照其執行。
三、環境溫度高,油箱容積小,散熱不良,都會使泵發熱。
四、齒輪泵旋轉不暢的各項原因均能導致齒輪泵發熱,應分別處理:
(1)齒輪泵裝配有誤。齒輪泵兩銷孔的加工基準面并非裝配基準面,如先將銷子打入,再擰緊螺釘,泵會轉不動。正確的方法是,邊轉動齒輪泵邊擰緊螺釘,之后配鉆銷孔并打入銷子。
(2)軸向間隙或徑向間隙太小。重新加以調整修配。
(3)齒輪泵的泵內零件未退磁。裝配前所有零件均須退磁。
(4)齒輪泵的泵內有污物。解體以清理異物。采用基準重合原則,定位誤差小,分度精度較不錯。刀具兩端支承,跳動小,加工孔的尺寸精度不錯。夾緊,操作方便。經長期使用證明,能充足確定加工精度要求,不足之處是加工過程中不便觀察。
(5)工作油輸出入口被堵塞。清理異物。
(6)齒輪泵與發動機聯軸器的同軸度差。同軸度應確定在0.1mm以內。
齒輪泵的磨損部位主要有主動軸與襯套、被動齒輪中心孔與軸銷、泵殼內腔與齒輪、齒輪端面與泵蓋等。潤滑油泵磨損后其主要技術指標達不到要求時,應將其拆卸分解,查清磨損部位及程度,采取相應辦法予以修理。主動軸襯套孔與從動軸孔磨損的修理:主動軸襯套孔磨損后,可用鉸削方法去掉磨損痕跡,然后配用加大至相應尺寸的襯套。從動軸孔磨損也以鉸削法去掉磨損痕跡,然后按鉸削后孔的實際尺寸配制從動軸。
齒輪泵主動軸與襯套磨損后,其配合間隙增大,必將影響泵油量。遇此,可采用修主動軸或襯套的方法恢復其正常的配合間隙。若主動軸磨損輕微,只需壓出舊襯套后換上標準尺寸的襯套,配合間隙便可恢復到允許范圍。
泵殼內腔磨損后,一般采取內腔鑲套法修理,即將內腔搪大后鑲配鑄鐵或鋼襯套。鑲套后,將內腔搪到要求的尺寸,并把伸出端面的襯套磨去,使其與泵殼結合面平齊。
齒輪泵也叫正排量裝置,即像一個缸筒內的活塞,當一個齒進入另一個齒的流體空間,液體就被機械性地擠排出來。因為液體是不可壓縮的,所以液體和齒就不能在同一時間占據同一空間,這樣,液體就被排除了。由于齒輪泵齒的不斷嚙合,這一現象就連續在發生,因而也就在齒輪泵的出入口提供了一個連續排除量,泵每轉一轉,排出的量是一樣的。隨著驅動軸的不間斷地旋轉,泵也就不間斷地排出流體。泵的流量直接與泵的轉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