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輪泵在設計布置管道時,應注意如下事項:
1、管道布置應盡可能布置成直管,盡量減小管道中的附件和盡量縮小管道長度,轉彎的時候,彎頭的彎曲半徑應該是管道直徑的3~5倍,角度盡可能大于90℃。
2、正確選擇齒輪泵管道直徑,管道直徑大,在相同流量下、液流速度小,阻力損失小,但價格高,管道直徑小,會導致阻力損失急劇增大,使所選泵的揚程增加,配帶功率增加,成本和運行費用都增加。因此應從技術和經濟的角度綜合考慮。
3、泵的排出側裝設閥門(球閥或截止閥等)和逆止閥。閥門用來調節泵的工況點,逆止閥在液體倒流時可防止泵反轉,并使泵避免水錘的打擊。(當液體倒流時,會產生大的反向壓力,使泵損壞)
4、排出管及其管接頭應考慮所能承受的大壓力。
齒輪泵和羅茨油泵都是屬于容積式泵,齒輪泵屬于齒輪式容積泵,容積式凸輪泵,下面,小編詳細來說一說他們的區別。
1、動力端轉數不同
齒輪泵多用于直連電機,常用六級電機或四級電機,轉數960-1440轉每分鐘,羅茨油泵有皮帶傳動,齒輪減速機等驅動形式,理論轉數在50-500轉每分鐘。
2、輸送工況有所不同
齒輪泵適用于輸送不含固體顆粒和纖維,溫度不高于150℃、粘度為5~1500cst的潤滑油或性質類似潤滑油的其它液體。羅茨油泵可用于輸送高粘度物料。
3、工作原理不同
齒輪泵是由一對齒輪在泵體中相互嚙合,由于齒頂于泵體內孔之間、齒端于側板之間的間隙很小,把吸油腔和壓油腔隔開,形成高低壓腔,齒輪旋轉時,油箱中的油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進入吸油腔,齒輪的另一側逐漸進入嚙合,把齒間的油擠壓出去,輸送到管路中。齒輪不斷轉動,齒輪泵完成連續的吸油和壓油。
4、結構不同
齒輪泵主要有齒輪、軸、泵體、泵蓋、軸承套、軸端密封等組成。羅茨油泵由泵體、泵蓋、軸、齒輪、轉子、填料、壓蓋等部件組成。
齒輪泵在使用后需要做哪些修理?下面,為您詳細介紹一下:
1、主動軸與襯套磨損后的修理:
齒輪泵主動軸與襯套磨損后,其配合間隙增大,必將影響泵油量。遇此,可采用修主動軸或襯套的方法恢復其正常的配合間隙。若主動軸磨損輕微,只需壓出舊襯套后換上標準尺寸的襯套,配合間隙便可恢復到允許范圍。若主動軸與襯套磨損嚴重且配合間隙嚴重超標時,不僅要替換襯套,而且主動軸也應用鍍鉻或振動堆焊法將其直徑加大,然后再磨削到標準尺寸,恢復與襯套的配合要求。
2、主動軸襯套孔與從動軸孔磨損的修理:
主動軸襯套孔磨損后,可用鉸削方法去掉磨損痕跡,然后配用加大至相應尺寸的襯套。從動軸孔磨損也以鉸削法去掉磨損痕跡,然后按鉸削后孔的實際尺寸配制從動軸。
3、泵蓋的修理:
工作平面的修理:若泵蓋工作平面磨損小,可用手工研磨法去掉磨損痕跡,即在平臺或厚玻璃板上放少許氣門砂,然后將泵蓋放在上面進行研磨,直到磨損痕跡去掉,工作表面平整為止。當泵蓋工作平面磨損超過0.1毫米時,應采取先車削后研磨的辦法修理。
4、泵殼內腔的修理:
泵殼內腔磨損后,一般采取內腔鑲套法修理,即將內腔搪大后鑲配鑄鐵或鋼襯套。鑲套后,將內腔搪。
5、閥座的修理:
限壓閥有球形閥和柱塞式閥兩種。球形閥座磨損后,可將一鋼球放在閥座上,然后用金屬棒輕輕敲擊鋼球,直到球閥與閥座密合為止。如閥座磨損嚴重,可先鉸削除去磨痕,再用上法使之密合。柱塞式閥座磨損后,可放入少許氣門砂進行研磨,直到密合為止。
6、潤滑油泵殼體的修理殼體裂紋的修理:
殼體裂紋可用鑄508鎳銅焊條焊補。焊縫須緊密而元氣孔,與泵蓋結合面平面度誤差不大于0.05毫米。